考研怎么择校?长远打算。读研并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读研之后还有更为长远的打算,是读博or工作?对于从本科开始就热爱学术或者享受校园生活的同学,读博是更合适的选择,那么考研时我们就要更关注目标院校的直博政策和学术氛围,选择到学术大牛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对于大部分想通过读研来提高工作筹码的考研儿来说,可能更要考虑的是目标院校的毕业生去向,毕业生就业方向和薪资非常有参考价值,花一点精力去获取就能给自己更清晰的导向。如果院校和企业有长期合作,这将是一个非常稳固的就业方向,又或者是院校较好专业能给其学生带来名誉福利,都是对未来长远发展十分有利的因素。
2021-2022年研究生考试信息解析
-
考研报考趋势
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达340万人,较2019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21.8%,成为近10余年增幅最大一年,创下*开放40年来最高纪录。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还会增长,可见录取难度会加大。
-
在职研究生考研
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都只需要参加每年举行 的10月份全国联考,但2015年教育部已明确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全 国联考,考研难度增大,显而易见。
-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从2017年起,教育部会同*发展*委, 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 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又有一批人 要分一杯羹,考研难度不言而喻。
考研复习时间真的不宜太长吗
许多考研学长学姐都告诉我们,战线不宜拉的太长,以免后继无力。但考研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长久持续的投入,如果备战时间太短,复习任务就难以完成。那么考研战线拉长对复习有没有好处呢?23考研的小伙伴一定要注意。
因为每个人的院校专业选择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备考时间也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你需要花多长时间来备战考研。
首先,考研最少需要准备半年,最晚就应该于大三结束后的暑假7月份开始准备,到12月份整个大四上学期半年时间,这是最少的复习时间,由于个人情况不同,我们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情况:
1.考本校本专业:0.5年
2.考本校外专业:1年
3.考外校本专业:1年
4.考外校外专业:2年
除了报考本校本专业的第一种同学,23考研的小伙伴都需要提早准备!考研本就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希望各位考研的小伙伴能认识到以下几点:
1.凡事预则立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总是好的,因为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要想抓住机会就必须在机会还没到来前做好充足准备,才能保证当它来临时不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有了目标之后,尽早开始着手准备,提前制定相应计划,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更有效率地复习。
你必须认识到,考研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如果你能比别人起步早的话,那你势必会在别人的准备期进入强化期,对知识的把握,你也肯定会比别人更加牢靠。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有"拖延症",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克服,尽早准备,为自己的拉锯战打好基础。
2.临阵磨枪不可取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准备不宜太早,不然长时间的拉锯战会消耗掉太多时间和精力,到最后马力不足,精力难以应对繁重的复习任务,因此提倡"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可是考研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量实在太大,不仅需要梳理,还需要总结和归纳,所以"临时抱佛脚"式的短时间的复习肯定是行不通的,还是需要"长期抗战"。
对于考研这件大事,我们首先就应该摆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复习,从基础到强化再到冲刺,我们的知识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最后到考场上灵活发挥运用。
不要奢望能侥幸通关,只有你认真对待复习,成绩才会如实回报你。
考研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跨校跨专业考研的学生,难度更甚。再加上考研人数逐年持续增加,竞争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23考研的小伙伴们,你们一定要尽早行动!
-
备考人群
参加考研,需要全程考研支持和保障的考生;
-
专业需求人群
冲击/热门专业,考研总体成绩需大幅提高的考生;
-
在校生
跨院校/跨专业或者双跨的考生;
备考时间有限的在职/在校考生;
中公考研全年集训营性价比超合适,由于考研全年集训营包含多种不同的套餐,每种套餐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具体的收费还是要看学员报名的是哪种套餐,如果如果你也想要参加明年的研究生考试,可以来致电对课程中收费方面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解,相信中公考研专业的老师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