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条件优异的申请人,会受到所有学校的欢迎。其实不然,条件太好的学生,申报那些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学校,反而胜算不高。原因很简单,正如前面的比喻,高校很清楚自己在生源食物链中的位置。虽不能完全确定申请人申请了哪些高校、会同时被哪几所高校录取、最终选上哪所高校,但与高校往届新生指标相比,各方面条件过于优异的申请人,明显是在用自己做垫底校,高校送出的入读欢迎很可能被恃才傲物的学生回绝,反倒因多收生而让自己的录取率增大。
除婉拒不收外,有的高校采取“候补优秀生”这种更高明的做法,即把条件特别突出的申请人列入“候补名单”,既防止他们占用自己的录取名额影响自己的入读率并带来连锁负作用,也不会引起申请人及其家长甚至所在高中的声讨。到最后如果申请人仍表示强烈的入读兴趣,高校再发录取通知书不迟。富兰克林马歇尔学
院的招办主任,就曾对《华尔街日报》承认,他们正是如此操作的——让最好的申请人进候补名单。
高校不想看到自己的宿舍空着,教室里坐不满学生。在争“质”的同时,保证学校满负荷运转,也是招生官员的重任。为此,他们想出了多种创造性办法,以便随时把学生“塞进”新生行列。“滚动收生”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学校拼尽全力从“候补名单”上多录取学生,如佛罗里达大学盖恩斯维尔分校,一年中的秋、春、夏三季接收新生。
有的高校让新生选择冬季或夏季入读,那时候也许有秋季正常入读的新生退学或转学、高年级学生出国游学,腾出了多余的宿舍;有的高校动员高年级学生搬出学校,有的压缩转校生名额,或用高科技手段如电脑软件,像管理工厂的生产流程一样,跟踪学生选课情况、各年级入读人数、可容纳的学生数。
一届届新生进校、中途退学或转学、出外游学、实习、毕业,就如同循环往复的生产流程;而流水线上的重要生产设备,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热门专业或热门课程、热门教授等,被尽可能重复、间隔着利用,以服务更多的学生。
高校还会跟踪每位学生的必修课和学分,了解他们的选课计划,以尽可能调剂好,岔开热门科目、热门教授的选课人数,分批通知学生,最好在什么时候选修什么课。这么做既可以让学校塞进更多的学生,又避免了选课拥挤。如此一来,学校里的大一新生,有可能是被校方从高中最后一年的毕业典礼甚至高中教室里,直接拉入大学校门的。
大多数大学春季或夏季招收的新生,SAT成绩普遍低于秋季入读的新生,校方不会把这部分生源的数据提供给相关的排名机构,所以既能保证新一届新生较高的平均成绩,尽可能与上一届持平甚至有所提高,学校的排名又不至于下降,还力保了校舍、师资的使用饱和度。
高校为成为名校、为排名、为招生而战,不断变换花样手段。申请人更要为申请到满意的大学而战。要想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要擦亮双眼,沉着应对,理智抉择。接下来就谈谈申请材料及其准备工作。
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