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经开始,新一批留学生正在逐渐适应全新的留学生活。异国他乡,初来乍到……他们面临着全新的压力。而这个过程,每个海外学子都曾经历过。让我们且听过来人怎么说。
被忽视的留学压力
其影响不容小觑
“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经常感到孤独。”范雨楠曾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与统计专业。回忆起留学时光,她感慨万千,“那时,我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也没有给我引路的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摸索着解决。一个人找房子、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吃饭,甚至一个人去医院看病。之前这些事情还有父母、朋友陪伴帮忙,现在一下子全都交给了自己。”
“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会哭。”
初到异国他乡,孤独感如影随形。此时,学子往往心理压力很大。但若让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积累而不加以调整和缓解,则会产生更多问题。
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心理专业的陈楚怡说:“刚来美国时,我尤其不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没有了父母的照顾,自己也不会做饭,我每天就买美式中餐随便吃点。这种简单又粗糙的生活,让我有时会反思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出国。”
留学压力,包含了学业压力、环境压力、交流压力和生活压力。对于一个初出国门的学子来说,这些压力常常在放下行李箱后,就接踵而至。
学会面对孤独
培养独立意识
那大家又是怎么度过这段时光的呢?许多学子认为,此时正视遇到的压力,将压力化为动力,采取积极的方式化解不适应才是明智的选择。“后来我开始主动参加活动,不再一个人闷着。由于我性格比较外向,所以很快交到了一些朋友。我比较喜欢户外运动。当觉得孤独的时候,我就跟朋友们聊聊天、聚餐,一起爬山。有时候我也经常一个人戴上耳机出去跑步,或者在健身房里待上两三个小时。运动起来就会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压力和孤独。”范雨楠说。
“我们要向拖延症说‘不’。一切尽早做,压力自然会小很多。充足的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拖延症会导致本来有充足时间准备的事情变得仓促,压力也会随着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而增加。”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崔庭玮说。
学业压力首当其冲
积极融入比只做“乖乖女”更有效
留学在外,学习模式和考核制度与国内有很大不同。不同国家、学校甚至专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制度。提前了解好即将就读院校的教学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子来说尤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这些留学特有的压力,有的同学依然沿用国内的学习方法,幻想着只要踏实勤奋地沉浸在学习中,那些难题就会逐渐远去。这种“乖乖女”式处理方式比较被动,因而常常达不到缓解压力的最终诉求。
学业压力很大一部分产生在“听不懂”上。在课堂上,老师会用当地语言授课,这对学子的语言能力要求很高。陈楚怡说:“虽然通过了托福,但我上课仍很难听懂,笔记也记得较差。于是我买了一个录音笔,上课录音,课后再慢慢地细听。虽然很耗时,但是渐渐地,听懂课程内容对我来说就没那么困难了。另外,国外考试几乎每周都有,而且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考试制度。有的老师是每节课都会有考试,有的则是突击考试。这就需要我们熟悉每个老师的考核要求和方式,注重日常的学习,以应对各种考核。”
范雨楠说:“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随着学习的深入,课程难度也逐渐提高。但我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课外多花些时间学习,有不懂的就问老师和同学,尽量不让自己掉队。国外选课比较自由,课表可以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制订,‘早起型’和‘晚睡型’都能按照自己的情况做合理安排。”
越过语言交流障碍有啥高招?
多参加活动、融入当地环境
“刚来的时候,恨不得用手语和别人交流。”陈楚怡回忆道。
语言障碍在留学初始阶段普遍存在。哪怕通过了托福、雅思考试,甚至取得了高分,但要进行流利的口头交流仍需学习。
范雨楠认为,留学期间,学子需不断锻炼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她说:“在国外待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在外语水平进步的同时,体会到真正掌握它有多难。提高语言水平不仅包括要适应某些老师带口音的英语,也包括熟悉日常口语交流中用到的俚语和简化语,还要区分口语和书面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措辞不当而在作业上丢分。”
要解决语言交流障碍问题,学子们的共识是首先要树立自信心,敢于张口,变被动为主动。“我认为,‘自信’是克服语言障碍的最好方法。表达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会出错,只管自信地去说,能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就达到了首要目的。”崔庭玮说。
“一开始,无论是点菜还是去办银行卡,我因为怕别人听不懂而不敢开口说话。后面实在没办法,才鼓起勇气和同学聊天,比如约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复习。时间久了,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说起话来流利多了。”陈楚怡回忆说。
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