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留学
意料之中,中国学生留学梦不止
2023-05-16 12:00

  自去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出现,给早已平民化的留学热潮,披上了一层不确定的外衣。如今疫情渐缓,留学党们的留学意志是否坚定、什么时间选择留学、去哪里留学、线上课程效果几何等疑惑凸显。此时的抉择,至关重要。

  前不久,连续第七年发布了《中国留学白皮书》,其内容涵盖当前的留学现状、留学考试指导、留学生就业意向及趋势、中国留学生的境外生活、中国留学生海外消费行为和金融行为等多方面内容,呈现了当前留学环境的整体变化和留学行业的发展趋势,为留学家庭及计划留学的学子们提供了参考。

  而在《中国留学白皮书》所提供的参考外,从不同留学个体的身上,也闪烁着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启发之处。几位受访者的经历,印证着白皮书所呈现的数据,他们的选择,既是个体成长的脉络,也与时代之间发生着共振。

  提早铺垫的留学路

  据《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留学规划正在逐步提前,尤其近三年来,处于高中阶段的意向留学人群占比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意向留学人群中已经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的占比呈上升态势。

  读初三时,郑惜璐的留学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她开始着手学习托福,进行语言训练。更早之前,她九岁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被父母“推出国门”,在没有家长陪同下,前往韩国游学。

  七天时间里,她艰难度日,同伴的欢笑包围着她想家的泪水。郑惜璐后来在她十七岁出版的文集《初》中总结:(我)对世界的向往,要比九岁再晚一些。

  她的父母够“狠”,意识可谓超前,让她自小就有机会接触多样的求学环境。

  于是从初中开始,美国、德国、斯里兰卡、罗马尼亚等地都成了她游学和做义工的目的地,郑惜璐的好奇匣子随之被彻底打开,当初那个躲在异国卫生间抹眼泪的小女孩,最终留在了感恩父母的回忆片段中。

  郑惜璐初高中的寒暑假向来忙碌,她辗转在异国他乡,接触不同的文化、艺术、建筑和人,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并洋洋洒洒地码字记录,独立思考所得闪烁于行文中。

  当和她同龄的高一学生正被升学的新奇感和高考无形的压力你追我赶时,郑惜璐有了对“主流缺失”的审美认识,她这样评价罗马尼亚:“我不鄙视这样的主流缺失,也不轻蔑这样的多元混杂。我反而羡慕他们的‘非标准化’……罗马尼亚没有特色,因为她本身就是特色。”

  和国内大多数学生相比,郑惜璐的成长也是“非标准化”的,难免与主流发生冲突。初二那年秋天,郑惜璐获得了去美国游学的机会,时长三个星期。以游学为由,向公立学校请假至少两个星期,可想而知其中的重重困难。

  当被问到为什么本科就去留学,郑惜璐的理由直截了当:不适应国内的应试教育。哪怕她过往的所有经历再与众不同,也不如这个缘由来得让人难以辩驳。

  游学也是门大学问。她对游学有着清晰的认知,“能在对世界好奇心正盛的年纪见天地,见众生,又何愁见不到想要的自己。得知天下之大者,而欣然前往。这就是我心中的知行合一”。

  郑惜璐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习惯,从她第一次孤身游学开始,就已经被迫直至主动地开始养成。

  升入高中两周后,她直接给英语老师发wechat,言明自己已经在学习托福,学校课程和课后作业对她没有太多帮助,想要自己来掌控英语学习的进度和范畴。最后,在与老师约定英语成绩可以保持在年级前五后,郑惜璐获得了英语学习的自由空间,开始向着托福考试冲刺。

  长久而充分的自我积淀结出了硕果。去年,在的协助下,郑惜璐同时被几所美国大学录取。她最后选择了疫情期间线上授课人性化的普渡大学。不久前,美国签证开放,她第一时间拿到了签证,正准备八月赴美就读。

  对于本科,郑惜璐计划再用两年提前读完。就像她之前经历的各种游学一样,她仍在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来亲身实践。在她看来:“教育不该是塑造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标志,而该是引导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方式。”

  坚持不懈的追梦人

  据《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仅有9%的人群因为疫情原因暂时不考虑留学,91%的人群表示会坚持留学计划。另外,更多意向留学人群追求“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就读国外名校”。

  经历海外硕士留学,张宇的博士攻读也即将开始,她要把留学进行到底。

  从小学到大学,张宇和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在一种教育体制内学习。她成绩不错,考上了省内的重点大学。不过,“有没有可能换一种学习环境”的想法一直盘桓在她脑海里,时不时出来对她进行“灵魂拷问”。

  直到大三,在她跟着老师经历了数个科研项目,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并且有过实习经验后,她很快想好,“要去继续学习”。原因是,她对数据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目标只有一个,去往该学科研究最先进的地方。

  于是,张宇启动了留学计划。在的协助下,从语言考试到科研准备,原本一筹莫展的她,逐渐明晰了方向。因为她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时间上相对较晚,既要保证本科的平均成绩点数(GPA),又要过语言关,所以她选择了一对一的托福班。

  “短期内,我的英语水平不可能迅速提高,但却提高了我的考试技巧”,最终,张宇的托福成绩考到了110分之上,顺利拿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据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录取通知。

  而选校的过程,也内有玄机。“如果单纯依靠网络搜集信息,我恐怕会无从下手”,张宇回忆当初,带着庆幸的语气说道,“有庞大的数据库,将我的本科背景、学校名称、GPA、语言成绩等输进去后,就会出来往届留学成功的学生的资料,他们的背景和我差不多,我便能进行参考。”

  两年的硕士留学转瞬即逝,去年五月,张宇开始申请读博。有了读研的经历,她变得从容许多,目标明确,直指波士顿大学文理学院。之前指导她留学申请的老师,在获悉她的读博计划后,又指导她完善了部分博士申请的细节。两人自相识后,一直没有断了联系,友情更是日益加深。

  张宇的不少同学在硕士毕业后,纷纷走进了互联网大厂,拿到了令人艳羡的工作,而她自己想要继续读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她的人生规划里,进入大学或研究院工作更符合她的事业追求,同时也能习得更为扎实的功底,哪怕她将来也走进大厂,也能迅速独当一面。

  张宇感兴趣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在她看来,如今人工智能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硕士阶段,她主要接触的是应用层面,“但那些算法的深层次根基又是什么?这就是我在博士阶段想要知道的”。

  留学期间,张宇说她和周围人始终处在“鸭子效应”中,也就是说他们看起来是在水面优雅游动,实则需要双脚在水下疯狂划动,才能保持平衡。这样的状态,不仅让她保持学习上的竞争状态,也学会了如何在完美的表象外,做好自身情绪管控。

  八月,张宇也将开启读博生涯,至于今后还会遇到什么,她已经做好了迎接任何挑战的准备,尤其在去年疫情势态严重时,经历艰难险阻回国之后,她更加笃信:要允许错误的存在,学会专注于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拥有更多可能。

  中途进场的职场人

  据《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新冠疫情的出现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留学行业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中国学生申请新西兰硕士的数量近几年有了明显的增长,新西兰的大学推出越来越适合中国学生需求的授课硕士。

  潘晓亮目前和妻子生活在新西兰。今年二月,在潘晓亮2015年来到新西兰留学的多年后,两人终于拿到了当地的永久绿卡。李君丽目前和丈夫生活在北京。因为新冠疫情,两人一起去新西兰留学的计划搁浅了,至于今后还要不要出去,她说,“希望只是暂缓”。

  2008年,潘晓亮大专毕业后便走上了工作岗位。七年后,他觉得工作遇到了瓶颈,于是跟当时还是女友的妻子商量,想趁着年轻,换个环境生活。很快,两人来到,在专业的分析和帮助下,确定了对留学生利好的新西兰。

  读书时以及在认识妻子之前,潘晓亮都认为自己离出国留学这件事非常遥远。他那会儿觉得,能去留学的人,要不是家里有钱,要不就是成绩特别好,可以拿到奖学金,而普通家庭的孩子,看上去只有一条固定的人生轨迹。

  直至后来,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开始慢慢去了解出国留学的信息,逐渐从中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可能性。他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英语,突破语言关问题不大,工作几年也有一定积蓄,去留学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工作第五年,李君丽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她和丈夫有次坐公交,看到了硕大的绿色标识,顺口说了句“要不我们出国留学吧”,没想对方顿时有了兴致,回到家就开始研究相关流程手续。

  这个想法诞生的前提,是两人当时在工作上都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妻子赶上了行业危机,事业发展受挫,丈夫则受够了公司盛行的加班风气,想要逃离。还有个关键点是,两人暂时还没有生育计划,对于两人来说,这是让他们可以继续“任性”下去的保障。

  决定留学的当下,两人便决定要找进行咨询。语言成绩要考到多少分,考托福还是雅思,有没有一个区间分,留学文书应该怎么写等问题被一股脑地抛出去,两人得到了规划清晰的留学方案,留学目的地也从美国改到了新西兰。

  国外多年,潘晓亮夫妻二人仍把回国发展当做是人生的一个可选项,但他又自觉与国内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有些脱节,需要做好完全充足的准备才行。现在,他习惯使用的社交媒体几乎与国内无差别,这样,他能与国内的家人保持更为及时的联系,“心理层面上的距离就不会那么远了”。

  没能出去,李君丽夫妻二人的语言考试成绩现在临近过期,他们拒绝线上授课的模式,因为他们早已不再是刚毕业的学生,而是摸爬滚打在职场数年的“社会人”,留学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意义是去体验,融入异国生活,然后去捕捉日常里的新鲜感。也只有这样,“留学才是一件具有吸引力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原本只有5厘米宽的窗口,增加到5.1厘米”。

  因为潘晓亮成功的国外留学与定居经验,他已经是老家亲朋眼中的留学代表,经常有人前来找他咨询。但潘晓亮却畏惧于此,因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情况都因人而异,他们只能略作分析。潘晓亮坚信,专业的留学咨询机构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属于他的时代经验,或许早已不适用于如今的留学生态。

  李君丽现下正在做她喜欢的事情——运营精品咖啡馆,这份工作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她的丈夫换到了新公司,加班少了,但却是996的工作日制度,依然要面对职场困局。“契机很重要,我们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去留学,谁曾想疫情来了”,随着李君丽夫妻两人的留学计划被打乱,她也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一个人待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但总归要学会如何处理那些正在暂缓或逃避的事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姓名均为化名)

需要咨询联系:孙老师1763787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