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大人还是孩子,相比于父母师长的说教,我们往往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在教育方式的分类中,这被称为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朗所说:“儿童只有在小伙伴之间受锻炼,在孩子们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成长。”
有朋友,不但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还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孩子们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彼此的成长都大有裨益。
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够满足孩子对社交的心理需求,帮助其更好地融合进社会生活。然而,交朋友不仅让“社交恐惧症”的大人们头疼,对小朋友来说也并非易事。
#1 孩子交不到朋友,有原因
我的小外甥今年四岁,他爸妈说孩子之前上幼儿园的体验不太好,在学校都没交到什么朋友,以至于有段时间每天都在找借口逃避上学。
我猜想,小外甥大概因为是家里的独子,加上性格内向,在家里基本没有和同伴互动的经验,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小世界独自玩耍,所以还不懂得如何在集体中认识新伙伴,结交新朋友。
所幸在最近一次的家庭聚会上,我发现小外甥变得开朗了许多。吃饭过程中,我问他“最近去学校有交到朋友吗?”他开心地点点头,特别跟我强调交到了5个好朋友。
“真的呀?好厉害哦,你怎么交到朋友的”
“就慢慢交啊”小外甥毫不思索地回答我。
“有哪5个好朋友呢?”
小外甥可能不知道,他说的“慢慢交朋友”,直接戳中了家长们的焦虑点。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新的环境里能够快速适应,快速交到朋友,好像这样的节奏才是【应该的】,才能够让他们安心。但成人都未必做得好的事情,怎么能强求孩子呢?
我们不应该过早把孩子【交不到朋友】【交朋友慢】或【不容易交朋友】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
就像学写字时,会写错、写歪、写不好一样,我们不会称之为问题,因为这些都需要慢慢学习,慢慢成长。
他一一点名出来,最后念出自己的名字,原来他自己本身也算一个朋友。
尤其是对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他们说话稍晚、反应可能不够灵敏,本身就是发展社交能力的“困难户”,如果再缺少情感的支持与社会技巧的练习机会,家长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以正常的节奏让他们在新环境里交到朋友呢。
#2 帮助孩子交朋友,有方法
1 营造社交环境,观察动机示范协助
让孩子从游戏中交朋友。
若家里有多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可以时常让他们在一起玩,以适应同伴间的社交关系,在游戏情境中练习人际互动。
若孩子是独生子女,则可以多带他/她走出家门,走进社区的户外环境,如亲子馆、公园等集体活动场地,让孩子接触家庭以外的人事物。
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他们与其他孩子的人际互动,了解孩子的人际互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有些孩子内向被动或是不知道该如何主动表达想要跟同伴一起的想法,家长就要仔细观察孩子想要跟同伴一起玩的动机,帮助孩子说出意图“你是不是想要玩?”,鼓励孩子说出“我叫XXX,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善用肢体互动语言,如跟别人牵牵手、主动打招呼等,再耐心地陪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2 引导人际互动的技巧
孩子是否能持续跟其他小朋友互动,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如互动时的肢体语言、等待轮流、了解规则、分享行为、帮助他人举动等。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地引导孩子,或是安排孩子跟家里的大朋友一起玩有规则性的游戏,让孩子学会轮流、规则与等待,让孩子逐步了解这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游戏中,孩子更能打开束缚着他们的那一层的“防护罩”,切实地解放天性跟同伴玩在一起。
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能够学会怎么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并维持关系。
3 家长作为孩子的互动范本
孩子年纪小,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尽管他们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会觉得父母这样做了,那么我这样做,肯定是对的。
父母对待他人的方式,会成为孩子与人互动的范本。尤其在家中,家人要能彼此了解并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尊重彼此的感受和界线。平时多和亲戚朋友交流,这样孩子也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社交所,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所呈现的习惯或者价值观,往往都是在家庭中塑形的。
因此,父母要学会用正向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与情绪管理,为他们寻求、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提供帮助。